网站首页 > 宏观经济> 文章内容

中性货币政策有利宏观经济调控

※发布时间:2018-8-16 5:46:32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数据显示,当前社会融资规模增量表现为下降趋势。在此背景下,央行始终中性货币政策取向。笔者认为,货币政策保持中性取向,仍然是宏观审慎保持定力表现,在新兴经济复苏与传统经济衰退并存之际,中性货币政策仍然是目前我国宏观调控首选。

  对于3月份社会融资规模增量表现为下降趋势,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对实体经济发放的外币贷款折合人民币余额为2.46万亿元,同比下降8.6%;一季度对实体经济发放的外币贷款折合人民币占比0.9%,同比低0.2个百分点;3月末对实体经济发放的外币贷款折合人民币余额占比1.4%,同比低0.3个百分点。外币贷款持续下降显示出对外贸易活动水平下降,在全面对外背景下,需要引起,出口动力不足,将对去产能去杠杆的政策措施起反向作用。

  二是委托贷款余额为13.63万亿元,同比下降1.4%;一季度委托贷款占比-5.9%,同比低15.1个百分点;3月末委托贷款余额占比7.6%,同比低0.9个百分点。委托贷款余额下降,表明微观经济主体资金紧张或微观主体间信用下降,出现与紧缩行为。这种行为如果成为市场群体行为,将导致微观主体特别是厂商间相互防范,并形成螺旋式下降的信用关系。因此,金融监管部门,要密切关注委托贷款余额月份变化,及时提供创新货币政策工具,及时为市场提供需要的流动性,货币政策中性适度真正实行。

  三是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余额为4.56万亿元,同比下降0.4%;一季度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占比2.2%,同比低7.6个百分点;3月末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余额占比2.5%,同比低0.3个百分点;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余额表明资金周转速度下降,微观主体经济活力下降,不主动支付的行为出现。

  从上述数据情况分析来看,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中对实体经济发放的贷款同比多增,开始扭转金融“脱实向虚”的局面,这是一个积极信号。同时,债券市场融资功能开始恢复,有利于企业方融资,减轻信贷压力,有利于化解金融风险。

  在社会融资规模增量表现为下降趋势背景下,央行货币政策取向为“中性”。中性即中庸,不过无不及,这是高超的货币政策调控艺术。因此,笔者认为,央行在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下降的信号面前,不仅在量上,更在结构上要实现多重平衡,以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在去杠杆的同时稳杠杆,为实体经济正常运行提供必要的流动性支持:

  一是保持适度流动性满足经济运行需要的同时,稳定市场利率水平,包括有可能再次降准以减轻社会融资成本。二是根据十九大,采用差别化准备金和差异化的信贷政策,或定向货币政策工具创新,增强服务实耿彦波简历体经济的能力,推动科技强国特别是在芯片产业上提供更多的政策措施支持。三是配合房地产调控需要,既提高一二线房贷利率,又三四线城市房地产去库存对信贷的需要。四是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当前我国小微企业仍面临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中小微企业承担了就业增长的主要任务,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就是解决货币政策中就业增长与利率上升的平衡问题,是中性货币政策实现的基本条件。因此,央行实施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有利于保持流动性合理稳定,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两者平稳适度增长。

  中性的货币政策的具体案例为,4月17日,央行宣布对部分金融机构降准,4月25日起,下调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涉及对象有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非县域农村商业银行、外资银行。上述银行将各自按照“先借先还”的顺序,通过降准置换MLF,使商业银行付息成本有所减少,有利于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这种中性货币政策取向也开始出现积极的政策效果:一是民间投资出良好的信号。一季度民间投资62386亿元,增长8.9%,比1-2月份加快0.8个百分点。民间投资回升,这表明对经济运行最的微观主体已经对中国经济的复苏出现信心。一季度农业方面的投资、社会领域方面的投资增长都在20%以上。在产业投资中,高技术产业投资占比在不断地提升。

  二是新市场主体增加。一季度我国新登记企业达到了132万户,日均新登记企业1.47万户,创新创业群体心理出现正向能量,如果对中小微企业的融资支持力度持续加大,最具有活力的微观主体将为中国经济提供新的能量。

  三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快速增长。一季度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9.6%,增长幅度明显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平均增速,高于增速。规模以上工业中,高技术制造业的比重达到了12.7%,装备制造业比重达到32.2%。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关乎民族复兴大事,战略性产业的“信贷+债券+股权融资”的政策创新,是中国经济体价值创新的基础工程,金融监管部门需要迫切解决协同解决的重大任务。

  四是新型个性化消费快速增长。一季度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7.8%,高于资本形成总额的贡献率46.5个百分点。在消费中,大众性浪潮式商品消费正在向品质个性化品牌式消费转变,物质消费向服务型消费转变。一季度网上零售额增长35.4%,快递业务量增长30%以上,增速继续加快。新型个性化消费关乎人民幸福指数,也是培养国内市场的关键。智能化创新与品牌化消费将成为消费主流,金融支持消费相关政策,对价值实现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

  五是服务业的主导作用在继续增强。2018年一季度服务业在经济中的比重达到了56.6%,比上年同期提高了0.3个百分点。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61.6%,贡献率高于第二产业25.5个百分点。服务业的比重和贡献率快速提高,表明经济结构优化在持续推进,特别是为科技创新、智能制造、战略性产业及现代农业等现代服务业兴起,将为中国经济价值创新提供基础条件,从而有效对冲外部因素对中国经济的负面影响。

  本文由 恒宇国际(www.neivn.cn)整理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