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宏观经济> 文章内容

研判当前和未来经济热点:中国宏观经济论坛宏观经济月度数据分析会在线上举行

※发布时间:2020-9-16 5:39:51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4月18日,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经济学院,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中国宏观经济论坛宏观经济月度数据分析会(2020年4月)在线上举行。本期论坛由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经济研究所联席所长、中国宏观经济论坛联席杨瑞龙主持。会上发布了2020年1季度中国宏观经济数据分析报告,并邀请知名经济学家围绕当前经济热点问题展开研讨。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范志勇代表论坛发布报告《技术性反弹与“倒灌”冲击下的中国宏观经济》。报告显示,尽管1季度我国宏观经济出现比较深幅度的下滑,但远好于此前的市场预期。目前全球大型经济体中只有中国基本完整经历了“医学意义”上的疫情防控周期,并且基本实现生产秩序正常化。同时,我国也是全球防疫物资供应的中心和全球经济应对疫情冲击的主要动力来源之一。因此,在欧美经济全面下滑的条件下,中国1季度宏观经济数据具有全球性的指标意义。

  报告指出,相对此前国内外经济学家和研究团队对我国1季度宏观经济数据的预测,1季度我国宏观经济反弹的程度超出预期。在注意到3月份与1—2月份相比出现改善的同时,我们应该注意到目前的改善在性质上属于环比意义上的技术性修复。自疫情爆发以来,在及各级的领导下,全国上下“众志成城”抗击疫情的同时,也采取措施实现复工复产。与1—2月份宏观经济相比,随着国内疫情基本得到控制,全国范围内的复工复产得到有序运行,以及一系列救助措施的出台等利好因素,近期宏观经济将出现短期环比意义上的反弹。预计近期出现的环比反弹持续时间将非常有限。2季度受全球疫情蔓延形势加剧和全球经济衰退的影响,我国经济将大概率出现环比和同比意义的增速下滑。从全年来看,各季度P同比增速将呈现“前低后高”。

  判断1:1季度宏观经济整体表现超预期。3月份以来的反弹主要是环比意义上的,具有技术性修复性质。

  判断2:预期2季度开始,受国外经济衰退“倒灌效应”叠加国内需求冲击,如果没有大规模刺激政策,经济将大概率再次出现环比和同比意义上的增速下滑。

  判断3:外部需求下降和全球产业链瘫痪及其造成的不确定性因素和悲观预期,可能对我国经济造成较长期影响,对此要有应对预案。

  判断,4:基于1季度宏观数据的整体表现,在整体刺激政策到位的情况,我国有条件实现比较理想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挑战1:受国外疫情整体恶化的影响,多国同步采取“封城和封国”政策。随着国外防疫政策趋同,导致全球总需求骤降。全球产业链由此前的“分段式瘫痪”转变为“整体性瘫痪”,从而大大增加了疫后经济复苏的困难。

  挑战2:疫情冲击将对人们的收入预期和消费偏好等产生深刻冲击,对我国经济造成的影响将持续较长时间。结构更加迫切。

  挑战3:疫情对全球经济秩序和治理结构造成重大冲击,全球经济可能加速进入“长期停滞”状态,全球化进程也因此挑战。疫情导致贸易主义、民粹主义以及可能发生的全球产业链重构,我的泼辣女老板使我国面临的稳外贸和稳外资局面可能更加严峻。

  短期急救型政策不能因为国内疫情得到基本控制而放松,但是政策的重心要有所调整。政策重心应从疫情爆发初期的“保企业、保复产、保复工”,转移到“稳就业、保民生”。灵活创新财政、货币政策,防止由于国内外需求骤降造成大面积的复工即失业现象。

  长期来看,需要针对中国经济中的“灰犀牛”,加大各项力度,现有的制度性壁垒和阻碍,逐步解决深层次结构性矛盾,新一轮红利。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研究所国际投资研究室主任张明研究员认为,全球疫情的拐点尚未到来,疫情演进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因此疫情对全球经济的冲击仍不乐观。疫情对经济的冲击包括以下4个部分:一是金融动荡,二是实体经济负增长,三是新兴市场面临资本外流和外需下降等问题,四是全球贸易摩擦可能会加剧。

  因此,中国经济要以下问题:一是经济增长下行可能导致的系统性风险,二是就业压力不容低估,三是大规模财政救助的低效率问题,四是外部恶化导致的外需萎缩。预计2季度P增速为2%—3%,3季度6%,4季度增速7%,全年增速3%左右。因此,3%左右是一个比较现实的增长目标。

  瑞银亚洲经济研究主管、首席中国经济学家汪涛认为,根据瑞银进行的消费者调研数据测算,2季度环比会大幅增长,但是同比难以出现正增长。一方面,国内就业压力较大,收入和消费难以出现全面恢复。另一方面,由于欧美国家出现深度衰退,严重影响我国出口需求,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我国未来的经济反弹力度。因此,政策一方面要加大财政支出,包括大幅增加给居民和低收入人群直接的补贴;另一方面,要利用基建投资带动需求和就业。货币政策方面,扩大财政,银行的商业性,预计今年债务占P比重会上升20%以上。

  野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陆挺提出,疫情还有很大的风险,一方面国内疫情并没有完全结束,另一方面全球疫情还处于爆发期。预计欧美等主要经济体2季度P同比下降15%—16%,日本下降8%左右。如果全球疫情在5、6月份得到基本控制,下半年全球经济会呈现V型反弹和复苏。但如果今年秋冬季疫情二次爆发,全球经济可能会面临更大的压力。因此,不设立全年P增长目标,重点放在“六保”。3月份我国出口量得到恢复,但是不能掉以轻心。如果2季度我国出口下降30%左右,将影响我国1800万人就业,影响P增速4-5个百分点。因此,2季度P恢复同比正增长难度较大。政策方面,一是要以纾困为主,需求刺激为辅;二是要财政和货币政策两手抓;三是在刺激经济过程中进行配套。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联席所长、中国宏观经济论坛联席、中诚信集团董事长毛振华认为,鉴于全球疫情进一步蔓延,预计全年P同比小幅增长。首先,由于尚无疫苗和特效药,疫情影响呈现时间拉长和常态化的特征,对经济工作恢复造成很大的制约。其次,衰退型顺差再次出现。再次,疫情冲击过后,消费倾向和消费偏好会发生下移,非刚需会大大减少,这对出口大国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在此背景下,出口问题、就业问题和复工复产问题逐步。因此,全年不必对过高的增长目标抱太大的希望,不必出台刚性指标。中长期来看,要关注新一轮全球化中“去中国化”的问题。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认为,在未来潜在冲击超级不确定性条件下,中央局底线思维和底线管理,把“六保”作为目标,蕴含的工作压力并没有减轻,也并不是调低目标的体现。从就业数据来看,目前有左右的农民工没有复工复产,大量的规范性企业因为停工停产导致几千万城镇工人没有正常上班,还有830万大学生毕业以及几十万复员军人面临就业。要想这些人群的就业,要求经济增长的速度不能过低。根据测算,我国P每增长1个百分点,所带来的就业大约为200万人,P每少增长1个百分点,所带来的失业接近400万人。因此,如果经济从过去常态化的水平回落至1季度的—6.8%,将会导致四五千万人失业。为了完成“保就业”任务,必须有一揽子刺激计划的对冲。

  底线思维实现“六保”实现“六保”需要什么措施和政策?对于这一问题,与会学者也给出建言。张明提出,“六保”的提出说明我国在极端情况下的底线思维。第一,就业和经济增长是高度相关的,如果没有一个稳定的增长率,保就业无从谈起;同时,如果P没有正增长,地方债务风险会急剧上扬。第二,各地方长期以来都以增长目标作为指挥棒,如果不指定适当的增长率目标来实现“六保”,地方的效率会低下。第三,目标制定可以有弹性。因此,下半年主要工作,一是经济增速下滑,不搞“大水漫灌”;二是做好兜底工作;三是加快。

  汪涛认为,目前是一个淡化P目标的时机。第一,疫情不确定性太大。第二,就业和经济增长显著正相关,但是“保增长”和“保就业”存在一定的区别。第三,从“保民生”来看,要求财政政策应该尽快大幅度从基本民生角度加大救助兜底政策。财政政策要显性化,避免对金融体系的压力和风险。

  陆挺认为,“保民生”非常重要。首先,我国大量的农民工和流动人口是受疫情影响最严重的人群,他们因失业导致生活质量下降,对社会稳定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其次,拉动经济的不同方法,对就业的影响系数差别很大,如刺激劳动密集型企业可能会显著带动就业。可以通过给企业提供订单的方法,维持企业的基本运营和雇佣工人。最后,需求刺激必不可少,但是一定要关注投资的有效性,不要做无效投资和重复投资。

  毛振华:一是把防御作为重中之重的底线思维的情况下,要提高对疫情的度,加大复工复产力度。二是精准施策保中小企业,特别是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对他们进行救助。三是救民生之急。四是补公卫之短。

  刘元春认为,目前是经济循环重启、经济循环常态化的窗口期,一定不能错过。如果没有一个大的刺激计划,很可能面临二次停工停产的风险。对救助主体,要么是提供超越传统主体进行全覆盖性的、地毯式的救助,要么是选择以积极的经济政策来带动就业和民生。我们,当务之急,除了低水平的保障型的纾困和救济之外,要利用目前窗口期进行一揽子宏观经济扩张政策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