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综合物流> 文章内容

视界 透过7大行业看清中国产业互联网的发展趋势

※发布时间:2020-11-9 3:35:03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梦见手机丢了2020年,新冠疫情黑天鹅突然,疫情期间在线教育、在线医疗、视频会议、智慧物流等产业互联网应用赋能明显。与此同时,产业互联网对于制造业、零售业、交通物流、医疗教育等传统行业的渗透及,成为数字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推手。

  据艾瑞咨询与大学互联网产业研究院联合发布的《2019-2020年中国产业互联网发展指数报告》预测,2019年至2024年,产业互联网应用将为中国经济带来年均6000亿至10000亿元的产值,累计贡献4.63万亿元P增量,将占到整体P增量的13%。

  细分到各个行业,产业互联网是指互联网连接从消费端向产业端渗透的过程。不难看出,受众以C端消费者为主的行业产业互联网渗透率较高,例如以金融、零售、文娱代表的第三产业;而国民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制造业,其产业互联网进程尚处初级水平。纵观国民经济七大关键行业,行业驱动因素及瓶颈在哪里?产业互联网未来的发展方向又在何方?

  目前来看,金融领域产业互联网渗透程度最高,已经基本完成了数据化进程,也较早开始了在线化和自动化升级,行业开始进入大规模社会化连接驱动的技术渗透和生产转型阶段。

  对于金融系统来说,产业互联网能够更好地建立资金供给方和需求方的连接,并促进供需信息流动、降低信息壁垒和交易成本。现阶段来看,产业互联网在金融领域的行业驱动模式有三种:

  终端用户的广泛连接和业务在线化是产业互联网的发展基础;能够完善线上数据、降低交易时间和距离成本,使信息流动更加高效。以银行业务为例,2019年全国个人银行用户中手机银行用户比例达63%,企业用户中使用电子银行的比例超过80%。当前,银行业的整体平均离柜率达到88.7%,部分银行线易占全行业务的比重超过95%。

  消费互联网驱动下,人们已经养成移动支付的习惯,交易额度小、频次高成为显著特征。2018年,国内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金额达208.07万亿元,发生网络支付业务5306.10亿笔。非银行机构处理的网络支付业务占到银行机构的5.1%,交易笔数是银行机构的2.4倍。

  在监管趋严背景下,行业发展重点从产品和模式创新转向到金融科技、小微企业融资等细分领域。报告估算,截至2018年末,国内网络信贷总余额约2.12万亿元,占信贷余额总规模的1.8%;国内网络资管总余额约3.22万亿元,占中国各类资产管理总规模的3.0%。

  总体来看,金融业中资金支付领域渗透程度最高,存款、金融产品购买等资金吸收环节次之,贷款、融资等资金提供环节渗透程度较低。部分直接触达用户的生产环节中渗透率最高已超过70%。

  未来,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以及金融科技的进一步驱动,产品设计、贷前管理、汇兑安全等金融“骨架”将被重构,金融产业互联网有望新一轮发展。

  占据P近30%比重的制造业实体属性最强,产业互联网指数最低。在设计研发、生产制造到销售、运维管理的整个环节中,产业互联网渗透率均未超过15%,尤其是产业链前后端渗透率更低,不到10%。

  传统制造业中产业互联网的渗透程度不高的主要原因在于:制造业体量庞大,距离C端用户较远,深度的数字化、信息化和自动化涉及产线的更新。特别是在研发、生产、售后运维等环节,通过连接实现产业协同的程度仍然不高。

  但从未来发展进程观察,制造业作为“强国之本”,产业互联网过程带来的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对整个社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在渗透过程中,实现生产数字化与网络连接是基础,进而向“生产即服务”(Manucturing as a Service)。依托MaaS新模式转型,形成线性生产-柔性生产-智能生产的渗透径。再加上5G、工业机器人、传感器、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发展,可以为制造业提供技术支持,并成为制造业产业互联化的重要驱动力。

  物流行业的产业互联网连接程度高于制造业,不过因受到如制造、零售等实体经济制约,物流行业产业互联网程度并不高。从渗透率来看,物流行业产业互联网化由于受到成本和标准化制约整体进展缓慢,在后端的销售服务环节渗透率相对较高,其中定价出单达到40%,而其余大部分环节未超过20%。

  物流业的价值在于通过专业化的安排和运营,降低运输过程中的时间和人力成本。行业发展模式依托三大动能:

  RFID、条形码、数据记录仪、GPS等终端连接设备能够实现货物和物流主体的追踪,并基于数据的整合实现流程的优化和精简,实现仓储、运输、配送等流程的管理。

  信息撮合匹配平台通过整合运力资源形成运力池,连接货主及货代企业形成订单池,辅以大数据和AI技术进行精准匹配连接,解决行业分散度较高的情况下,协同效率低下、协同成本较高的问题。

  基于互联互通、自主控制的智能设备,如无人机、联网的仓储机器人、智能快递柜,实现仓储、分拣、配送等流程的自动化和智能化。目前,中国物流行业应用自动化技术的比例仍然较低,自动分拣、仓储机器人等智能设备的应用比例均不足5%。

  总体而言,由于缺少一致的标准化流程,因此物流从业者主动进行的动力和需求在短期内并不强劲。从行业趋势观察,仓库、货物盘点环节成为物流的效率短板。随着终端技术的成熟和成本大幅降低,仓货管理体系的完善将是提升物流产业互联网化的主要动力。

  从行业细分来看,零售行业中,运营管理和销售服务的后端环节产业互联网渗透率较高,运营过程中的商品管理渗透率达到48%,销售过程中支付结算渗透率高达71%,其余环节也均在20%以上。而前端的后务和供应物流相对较低,渗透率均未超过15%。总体而言,零售行业呈现出了明显的从面向消费者的网络终端向上游供应链环节渗透的特征。

  从行业发展趋势观察,在零售业的不同流程中,支付结算的产业互联网程度最高,消费者服务、线上渠道、运营管理相关业务在消费者行为数据化与零售SaaS的驱动下逐渐普及。上流环节产业互联网程度仍然较低,定价、后务环节对人和行业经验的依赖度仍然较高,尚未实现大规模产业互联网化。

  文娱行业的产业互联网发展具有极明显的网络渠道推动效应,发行渠道、营销渠道的网络渗透明显,由数据驱动的业务模式已经相对成熟,因此实现了单一环节较高的产业互联网水平。在行业最核心的内容生产及下游的衍生环节,互联网渗透率整体较低,综合起来不到15%,这仍是文娱行业产业互联网化发展的主要瓶颈。

  从行业未来发展观察,文娱行业的产业互联网发展在不同垂直领域将表现出巨大差异,垂直领域的产业互联网发展速度主要取决于该领域可能达到的工业化生产程度,标准化程度高、投入产出关系更明确的领域(如游戏)更有可能快速实现价值链一体化整合。

  教育行业目前仍处在数据化、在线化阶段,呈现出后端机构管理产业互联网渗透率较高的特点。整体营销推广、机构管理等非核心教学环节在线化和网络化程度高,能够通过数据的连接和人的连接实现效率提升,而在教学、内容生产等环节难以同步实现在线化和数据化,产业互联网程度普遍较低。

  教育产业互联网化瓶颈在于教学环节的专业性高、非标准化程度高、线下依赖程度高,难以通过互通互联、精准匹配的方式大幅提高教学效率,因此线上教育无法与线下教育实现同样的教学效果。

  相对来说,在一些细分领域,如少儿编程、英语口语、知识性提升学习等内容复杂程度低,面对教学要求程度低的领域已经基本实现在线化和教学内容的标准化。

  报告认为,教育行业具有互联网化程度低、变革缓慢的特性,目前仍处在数据化、在线化阶段。在上游环节,行业提升需要进一步从管理和内容生产环节切入,将外围环节的效率进一步提升,进而改善产业的成本结构。

  国内医疗行业产业互联网发展处于相对早期的阶段,后端的健康管理、医疗服务和机构管理渗透率较高,部分环节如临床管理、挂号导诊、健康资讯达到35%。而在研发生产、医药流通等核心环节渗透率未超过10%。

  医疗行业的产业互联网化,重点在于提高分诊转诊效率,提高医药资源匹配度,加速信息及数据流动。对医疗行业的产业互联网驱动依托于三大径:

  目前医疗行业的信息化仍然以个体医疗机构为主要单位,系统连接尚未完全建立。在此背景下,终端支付是应用产业互联网的较好切入点。比如,互联网、保险公司等第三方服务机构能够在支付数据的基础上优化产品结构,提供个性化的服务产品。

  医疗行业不同环节的线上线下割裂程度较高,线上优化难以全部替代线程。目前体系中,挂号、诊断、支付等面向个体的服务流程在线化是医疗产业互联网化的切入点和落脚点。2018年,中国在线问诊为主的医疗服务在线%的医疗机构参与了区域信息化平台、数据交换等区域卫生信息化系统,21.98%的医院参与医院社区一体化系统,能够实现双向转诊与预约、远程会诊、数据共享的交互功能。

  医药流通是医药产业中连接上游医药厂家和下游经销商或零售终端的重要环节。医药流通环节的互联网渗透开始持续快速发展,达到年均30%的增速。2018年,医药电商包含第三方交易服务平台交易额在内的销售总额达到2315亿元,其中B2B业务规模达到931亿元,占医药电商销售总额40.2%。

  从行业发展趋势观察,医疗资源的不平衡与对医疗行业的核心作用仍是行业主旋律。2020年的突发性疫情事件提高了行业服务流程在线化程度,互联网医院的发展将推进互联网医疗向诊断和治疗等核心环节渗透;由于行业整体数字化基础仍然较为薄弱,医疗支付未来仍会是打通数据和信息连接的有效径。

  随着疫情对全球冲击的持续加强,经济宏观的不确定性攀升,各个行业都需要建立更具韧性和敏捷性的供应体系,产业互联网将在其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报告》认为,未来国内产业互联网发展基于三大动能:转型门槛降低、从“单脚跳”到“双腿跑”、安全生态和科技创新。

  第一大动能,5G、AI等技术将帮助产业互联网解锁更多数字化场景,未来将会建立匹配现有生产力的新型生产关系。网状人群结构将会导致整个社会基础的转变,人和人之间、企业和企业之间、人和之间、企业和之间的关系都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第二大动能,各行各业的数字化升级将走出舒适圈,与互联网企业展开深度合作。科技和产业升级互助发展,云端企业将促进传统产业的数字化转型,产业互联网市场将从企业自身的“单脚跳”变成与互联网企业合作的“双腿跑”。

  第三大动能,安全生态和科技创新将成为保障,产业互联网构建命运共同体。产业线上线下的双线融合发展成为必然,安全生态和科技创新为产业互联网的发展提供持续的源泉动力,并推动构建产业互联网命运共同体。

  

相关阅读
  • 没有资料